“十三五”期间,我校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内生动力,提高科技成果与技术转化,以服务“双一流”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我校出台和修订了《广西民族大学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实施细则》《广西民族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17份文件,通过系列科研制度的制定修订,完善了“激励”机制,推进了“松绑”机制,建立完善诚信监督管理机制和科研资源配置,推动了我校科研育人工作,为开展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
科技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校各类科技平台总数由“十二五”12个增至28个,同比增长133.3%。获自治财政资助建设经费同比增长2.2%。新增东南亚特色生物质资源高质化利用联合实验室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3个,广西海洋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科技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智库获得认定,实现零的突破。广西多糖材料与改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功获得正式认定,学校又新增一个广西重点实验室。
科技项目立项与经费稳中有升。“十三五”期间,我校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立项259项,外来科研合同经费12749.87万元,到账经费10749.07万元,到账经费同比“十二五”增长36.5%。
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稳步增强。“十三五”期间,我校科技成果新增专利授权119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11项,合同金额近500万元,其中2项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超100万元,被认定为广西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承担企事业委托科技服务或科技攻关横向项目47项,到账可支配经费近400万元。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创新载体共建行动,“十三五”通过科技部“国际杰青来华工作计划”和自治区科技厅“百名东盟杰青来华入桂工作计划”,引进6名外籍杰出青年科学家到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获“外专聚桂”项目立项2项;签订国际科技合作协议2项;中国—东盟国际创新平台立项3项,资助经费总额450万元。
省部级行业科技奖励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学校获自治区级科技成果奖(项)10项,其中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学校作为第一单位为1项),三等奖7项(学校作为第一单位为4项)。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青年论文三等奖1项,实现科技成果获行业科技奖励“零”突破。(实习编辑:黎静仪 校对:梁芳 邹宇韬)